為何企業需要優化會計或財務報導流程? |
營業現金流可以說是一間營利企業的命脈,從採購、生產、製造、銷貨各階段,皆與現金流息息相關。優化財務會計流程,以內部管理來說,短期可以增加資源分配效率、減少出錯機會,中期而言可以確保財務資訊的透明性與正確性,長遠面來說企業自身更可以進一步進行精準的資金流動、稅務規劃或風險管理;對於企業外部而言,準確的財務報表更可以增強企業的信用以及吸引更多外部投資人。很多企業萌芽之初就是錯誤財務與現金流觀念盲目擴張與無效率資源分配最終以資金斷鍊被扼殺於襁褓之中。 |
什麼是ERP系統?跟記帳軟體一樣嗎?企業一定要導入嗎? |
記帳軟體主要專注在會計與報稅用途,功能以出帳、報表為主;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規劃)系統是一套整合企業各項資源的資訊系統,將財務、會計、人資、採購、庫存、生產、銷售等部門的數據集中管理,讓企業可以有效控管流程、提升效率與決策品質。是否需要導入 ERP,需視企業規模、營運需求與成長階段而定,若企業規模較小則可以從簡化版系統著手,但業務複雜度增加再升級整合會更具有效益。 |
準備在台灣上市上櫃的企業,財務方面需要做什麼準備呢? |
公司一旦決定走向資本市場上市櫃(IPO)的進程,典型的上市前準備評估工作包括: 1. 上市櫃掛牌的地點、主要條件及障礙 2. 控股架構、營運架構、稅務架構規劃 3. 評估法規遵循、公司治理和內控制度的各項規劃及調整 4. 選定輔導券商、會計師及律師服務團隊 |
如果我的公司的會計要從EAS(企業會計準則)轉換IFRS(國際會計準則),該注意什麼? |
於會計準則轉換的過程中,首先必須編製IFRS的期初資產負債表,並進行歷史財報重編與調整。而各產業所需轉換之重點科目不盡相同,常見會計科目差異包括租賃(IFRS 16)、金融工具(IFRS 9)、資產減損等,更需揭露轉換過程中的會計政策選擇及其對財報的影響,同時進一步考量稅務或內控制度的調整。實務上,建議企業成立IFRS轉換專案小組,並與外部顧問公司或會計師事務所或合作進行規劃與測試,以降低轉換風險並確保企業順利接軌IFRS。 |
公開發行公司應該針對哪些重要循環建立內控制度以及年度稽核計畫? |
應建立內控制度之九大循環分別為銷售及收款循環、採購及付款循環、生產循環、薪工循環、融資循環、不動產、廠房及設備循環、投資循環、研發循環以及資訊循環。公開發行公司應將銷售及收款循環、採購及付款循環列入年度稽核計畫,其他循環是否列入年度稽核計畫,則由公司依風險評估結果決定。 |
企業一定需要自編財報嗎? |
根據台灣證交所與櫃買中心於民國108年公告,重申「財務報告編製係為上市櫃公司責任」,「編製」係指包含財務報表四大表及財務報表附註說明及附表之初稿,提供查核會計師進行查核/核閱。同時,民國109年金管會發布「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依實收資本額規模分階段推動上市櫃公司公布自結年度財務資訊。 若非為台灣上市櫃公司,仍建議企業可具備財報自編能力,以即時掌握營運狀況、改善內部管理以及為未來成長與IPO做打算。 |
委外記帳還需要財務人員嗎? |
委外記帳可處理日常入帳與報稅,但仍建議企業內部至少有一位人員了解基本財務數據、負責與記帳單位溝通、審核發票、監督現金流。 |
對於有志於海外(如美國)上市的台灣企業,財務會計上需要做哪些額外準備? |
台灣企業若考慮在海外上市,除了滿足台灣的上市要求外,還需符合目標上市地的嚴格規範。以美國為例,需要遵守美國一般公認會計原則 (US GAAP) 或國際財務報導準則 (IFRS) 的要求,並符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SEC) 的申報規定,包括內部控制的有效性測試(SOX法案相關要求)等。這涉及到更深層的會計政策調整、資訊系統整合及法律遵循,通常需要會計師事務所或是有經驗的財務會計顧問從中協助。 |
如何運用財務數據來支持企業的策略決策,而不僅僅是進行帳務紀錄? |
對於企業而言,財務數據的價值遠不止於記錄。透過深入的財務分析(如趨勢分析、同業比較、預算差異分析、現金流預測),企業可能辨識出經營瓶頸、評估新專案可行性、預測未來資金需求,甚至指導產品定價與市場策略。 |
我的企業正考慮對其他公司進行併購(M&A),應該注意哪些財務會計之潛在風險和機會? |
企業併購的過程中,財務會計上需注意目標公司的財務盡職調查(Financial Due Diligence)結果,通常會委託會計師事務所或是外部財務顧問協助出具,以評估其真實的資產負債、營運狀況、潛在負債與合規風險。此外,企業本身還需考慮併購後的會計處理(如商譽的認列與減損)、財務報表整合、以及系統整合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