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是什麼?與CSR差別在哪裡? |
CSR(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核心思想類似於「取之於社會、回饋於社會」,強調企業在追求獲利成長的同時,應將社會與環境問題納入營運決策之考量;而現今較更常聽見之ESG一詞,則是後續由聯合國於2004年首次提出,更進一步呼籲企業應從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三個核心面向進行企業永續經營之規劃。簡而言之,CSR代表的是企業永續經營的廣泛理念,而ESG則提供其具體的執行面向與衡量指標,以協助企業實現永續目標。 |
我們的企業剛開始接觸ESG,應該從何處著手?是哪個部門必須負責呢? |
企業執行ESG轉型或是導入建議可從「盤點」開始,包括識別與自身產業相關的重大性議題、評估現有資源與能力,並設定短期與長期目標等。永續議題不單純只是某幾個部門在負責,可以說是整個企業都息息相關,某些企業會直接設立永續部門藉以整合各部門之資訊。財務部門在這其中的腳色,能協助量化ESG投入的成本與潛在財務效益,更能將ESG目標整合進預算與績效管理系統,確保永續發展策略與主管機關規範、企業財務目標或客戶需求一致。 |
ESG報告的要求與準則越來越多,我們應該選擇哪種報告框架(如GRI、SASB、TCFD)?會計師事務所或是財務顧問能提供什麼協助? |
選擇合適的ESG報告框架取決於您的預期用途、產業特性、主要利害關係人等條件。例如,GRI(全球報告倡議組織)適用於廣泛的利害關係人,SASB(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則更側重於特定產業的財務重大性議題,而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則專注於氣候風險與機會。在永續報告書的編制中,會計師事務所或顧問往往會協助釐清與訂定預期用途,進一步確認整體規劃方向,再協助企業著手規劃、執行以及後續評估。 |
溫室氣體盤查是什麼? |
一般常見的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 GHG)盤查指的是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另還有針對產品之產品碳足跡盤查),指的是企業透過活動數據蒐集、整理與計算,檢視自身營運過程中溫室氣體排放量及排放源。 |
溫室氣體盤查應該依照什麼準則? |
溫室氣體盤查應依照國際通用的標準進行,以確保資料的準確性與一致性。目前最常見的準則包括《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GHG Protocol)》與國際標準化組織發布的《ISO 14064》系列標準。 其中,GHG Protocol 是全球應用最廣泛的企業盤查指引,將排放分為三大範疇(Scope 1:直接排放,Scope 2:間接能源排放,Scope 3:其他間接排放),提供明確的盤查架構;而 ISO 14064 系列則涵蓋組織層級(ISO 14064-1)、減量專案(ISO 14064-2)及查證規範(ISO 14064-3),適用於進行第三方驗證。 此外,台灣環境部亦發布《溫室氣體盤查技術指引》,結合 GHG Protocol 與 ISO 架構,提供台灣企業具體操作方式與格式建議,若符合環境部及金管會之企業均可參考。 |
什麼企業需要做溫室氣體盤查? |
各國目前紛紛針對企業溫室氣體盤查制定規範,以台灣為例,目前盤查對象有三:環境部列管對象、金管會規範之上市櫃公司以及國內自願盤查企業。環境部更自2025年起,針對溫室氣體年排放量達 2.5 萬公噸 CO2e 以上之電力、燃氣供應業及製造業收取碳費。 |
溫室氣體盤查完畢後,有哪些單位可以協助執行第三方驗證或確信? |
詳細名單可參見證交所之公司治理中心公告名單:https://cgc.twse.com.tw/agency/chPage。 |
在供應鏈管理中,我們如何確保供應商也符合ESG標準?這對我們的財務風險有何影響? |
近年來永續已然成為主流企業的其中一項評估議題,故供應鏈的ESG表現常常直接影響企業自身的永續風險。若上游供應商發生環境污染、勞工剝削等問題,可能導致企業聲譽受損、訂單流失甚至法律訴訟。採購部門需協助評估企業之供應商的ESG風險,如執行供應商評估等,並將其納入供應商選擇與管理流程中。 |